淺談對python中if、elif、else的誤解
今天下午在練習python時用了“if...if...else...”的分支結構,結果運行出來嚇我一跳。原來我想當然的認為“if...if...else...”是“if...elif...else...”的簡化結構(這個錯誤的看法好像還是從學C語言繼承過來的)。學了這么多天才發現其中的區別啊。下面先說說python,然后再說一下C語言里面的if語句。
“python中通過if、elif、else等保留字提供單分支、二分支和多分支結構。”
1.單分支結構(if語句)
if<條件>: <語句塊>
2. 二分支結構(if-else語句)
if <條件>: <語句塊1>else : <語句塊2>
3.多分支結構(if-elif-else語句)(else可選)
if <條件1> : <語句塊1>elif <條件2> : <語句塊2>...else : <語句塊N>
因此如果依次寫了幾個“if語句”,沒有else或者elif,那么每個“if語句”都將會被評估一遍,結果為True的條件下面的語句塊都會被執行。同樣如果你寫了幾個“if語句”,然后在最后寫了一個else,那也只能被認為是幾個單分支結構然后并列了一個二分支結構,而不是一個多分支結構。因此在運行的時候,除最后一個if外,前面的“if語句”都將會被執行一次,然后再執行最后的“if-else”這個二分支。而這個else恰好又是除最后一個if條件的補集,一般包含前面某個if語句的條件,因此else下面的語句塊可能會被執行,而不會達到“if-elif-else”只取其一的效果。所以才會有我今天下午的吃驚!
我用一個簡單的代碼來對比一下這個結果:
第一幅圖執行完第一個“if語句”,又執行了下面的“if-else”;第三幅圖則是一個多分支,判斷第一個條件結果為True后,執行下面的語句塊,結束后跳出整個“if-elif-else”結構,運行結果正確。
在C語言里類似的結構好像被稱為選擇結構,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種形式:
(1) if(表達式) 語句1(2) if(表達式) 語句1 else 語句2(3) if(表達式1) 語句1 else if(表達式2) 語句2 else if(表達式3) 語句3 . . . else if(表達式m) 語句m else 語句m+1
用法和python的單分支、二分支、多分支類似,所以說我從學C語言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搞混了。
到此這篇關于淺談對python中if、elif、else的誤解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python中if、elif、else內容請搜索好吧啦網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好吧啦網!
相關文章:
